西婆罗洲三发地区华人矿工组成的大港公司曾经发行过在当地使用的代用币。在上世纪末很少有人提过,拍卖行也少有这种代用币的出现。2007年新加坡亚州钱币学会的刊物《亚州钱币》第一期(总第19期)刊载一篇由中国李骏翻译自英国皇家钱币学会志《钱币年鉴》第153期第171-196页的文章《鹿特丹民族博物馆藏西婆罗洲及邦加岛华人公司钱币》,作者对大港公司及其有关代用币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因为我是来自砂捞越,其边境是与西婆罗洲的印尼属地三发(SAMBAS)地区接壤的。在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期,这地区发现许多金矿,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淘金,很多中国南方地区广东省福建省的客家人、广东人及闽南人因为闻说那里有挖不完的金子,加上也有在当地工作有了钱返回家乡大家口耳相传,于是便有人召集同乡同族的人民往三发地区从事探金开矿的工作。自18世纪至19世纪前后来到西婆罗洲三发地区的华人矿工,依据同乡同族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各自占据的采矿场,例如东万律(MANDOR)、拉腊(LARA)与打劳鹿(MONTRADO)等地区,组织成立具有私会党性质的自治式不同的帮会公司,其中势力强大的大港公司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拥有的武装人民一度达到万人左右。在18世纪1776年打劳鹿地区的14家采矿公司大港、坑尾、新屋、满和、泰和、十五分、三条沟、老八分、九分头、十三分、结连、新八分、老十四分、十二分联合起来结盟成立一个总公司叫做“和顺总厅”。
和顺总厅成立后,统治管理的地方范围扩大,除了靠武装力量治理各公司的地盘,彼此之间贸易交易往来必须要有供大家使用的交易媒介,因此便有了发行自己的货币的需要,以便在自己控制的地区流通使用。三发地区盛产金矿,欠缺铸币的材料锡铅等,主要是从邦加岛(BANGKA ISLAND)采购,因为邦加岛有丰富的锡矿,当时各地方赌馆的筹码代用币多数是在该岛生产而来的。近年来在三发地区发现的公司锡币均含有锡与铅的成份,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铸造的锡币其含锡或铅的比率没有一定的标准,甚至每一枚的重量或尺寸大小都不大一样。
近几年来我陆续从各地购集到许多大港公司铸造的代用锡币都是含锡与铅合金的,我将这些锡币均归类为大港公司锡币。每枚大港公司的锡币几乎都没有一模一样的,只要仔细观察比较,总会发现其不同之处。目前我只对大港公司锡币试作以下的分类,希望和大家互相研究,交换意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和顺公司十四字戳钱(陈德胜先生藏品)
1第一种:面文“和顺公司”背满文宝桂
直径:42.4mm~44mm
重量:41.3g~51.2g
这种大型和顺公司锡币约铸造于1780年至1808年之间。面文和顺公司的周边有14个华文单字或符号,根据资料指出这是代表组成联盟的14家采矿公司。我自己检视比较后大致可以认出10家公司在币面上所处的位置。
(图一)
“泰”~泰和,“滿”~满和,“大”~大港,“三”~三条沟,“坑”~坑尾,“ ”~十三分,“卄”~十二分,“新”~新屋,“九”~九分头,“ ”~十五分。
实际上和顺公司锡币其周边铸有14家公司的代表单字或符号不是每一个都可以辨认出来的,需要靠猜测才能看出端倪,所以上述所列的位置未必都对。李骏译文称有一枚是光背没有满文的,目前是存放在荷兰莱顿皇家钱币收藏柜保管编号13965;另有一枚背面满文宝桂则由印尼国家博物馆收藏。据我推测这种大型的锡币近几年来在三发地区陆续出现不少,大约有数拾枚左右。
2
第二种:面文“和顺公司”背满文“宝桂”
直径:29mm~31mm
重量:4.3g~6.53g
(图二)
除了上述大型和顺公司锡币,联盟也有发行较小型的、轻重厚度不一的锡币。当时三发地区也同时流通荷兰的铜币,有1/2 DUIT和1 DUIT,较贵重的也有银与金的货币。中国明清时期的铜钱也同样流通。和顺公司锡币应是和顺联盟14家公司在各自控制地区共同流通使用的。大小型两种其面文或背满文其书写形状都有所差异之处,据此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
3
第三种:面文“和顺使司”背满文反写“宝桂”
直径:30mm~31mm
重量:5.7g~6.4g
(图三)
这枚和顺使司锡币从来没有收藏家或钱币刊物披露过,李骏译文中也没有提到有这枚锡币的存在,不论是鹿特丹民族博物馆、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还是印尼国家博物馆相信也没有这枚和顺使司锡币的收藏。和顺使司锡币是否与和顺公司锡币在联盟控制地区内流通使用,还是用来识别身份的另一种象征?我查阅辞典使司的名称,例如云南布政使司,通政使司等,职责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史料记录的欠缺使我们难以对这枚和顺使司锡币的用途有更确定的说法,期待有识之士可以提出更明确的解说。
和顺联盟时期曾经铸造过大小不同的和顺公司锡币在其控制地区流通。由于联盟内部缺乏严密的组织结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是大港公司,其次是结连、新屋、新八分,这些势力相当的公司谁都想当上盟主做老大,加上各公司之间为争夺矿产地盘,或利益分配不均,族群之间不和时有冲突,甚至发生战争。14家公司组成的联盟彼此之间经过数次战争成员越来越少,到了1845年大港公司终于控制了打劳鹿开采矿区的控制权,其他公司不是被击败就是被迫迁移他处。随着联盟的式微,大港公司凭着强大的势力发行自己公司的锡币,联盟时期的锡币逐渐被淘汰甚至被销毁或熔解掉铸成大港公司的锡币,这或许是和顺公司的锡币较少被发现的缘故吧。
大港公司锡币大约在1837年左右开始制造,当时大港公司打败了坑尾、新屋及主要对手三条沟公司后完全控制了和顺总厅,因此大港公司铸造的锡币正面文为“大港公司”,背面为“和顺”实际上就是向大家表明大港公司等同是和顺总厅的身份和地位。公司铸币面文“大港公司”直读,背文“和顺”竖读。由于两面模具合并时没有对准造成偏移左或右,就会造成面文与背文的位置不同,加上公司之间的战争或族群之间的械斗,依据地盘的失陷或工作人员素质等问题,造成许多铸成品出现破洞,或减重或文字错笔等等出现,因此从中发现许多不一样写法的面文或背文。现简单介绍如下。
4
第四种:面文“大港公司”背文“和顺”
直径:29mm~33mm
重量:6.0g~16.7g
(图四)
这种版式的流通量最多,正背文字笔法完整,质量也佳,可能是早期的铸成品。以下要介绍的是背文“和顺”两字位置不同,其正面文“大港公司”如上图所示,仅以背文为例说明其不同之处。
A“和顺”位置向右移90度
B“和顺”位置移下180度
C“和顺”位置向左移90度
D“和顺”位置逆时钟左移45度
E“和顺”的位置倒书横读
F“和顺”的“和”字倒反书
G“和顺”的“顺”字跨过边廊
较为特别的是“顺”字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有简体字也有错体字,例如:顺,见图: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其实还有大字、小字之分,还有少写笔划的如“港”写成“ ”、“和”字写成“ ”等有不同的写法,我很好奇为什么大港公司的锡币有这么多的不同写法或版式,到底是用了多少个模具铸造的。
5
第五种:面文“大港公司”背文“和顺”
直径:25mm~27mm
重量:6.13g~7.51g
(图五)
小型的大港公司锡币存世量可能较少,发现不多。根据手上现有的观察,其书写字体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变化,其“順”字也有简写的或缺少笔划等。
后记:大港公司自和顺总厅成立的1776年开始直到1854年6月12日被荷兰军队以武力消灭,共约78年活跃在西婆罗洲三发地区。当时三发地区共有大小采矿公司约37家,其中在打劳鹿活动的大港公司最为强大,其铸造的和顺公司及大港公司的锡币在上述地区广泛流通使用,当它被荷兰军队消灭后其所铸造的钱币失去了使用的价值,甚至被消毁熔化后用来制造各种生活用品例如茶具酒罐等,公司的锡币几乎被搜刮殆尽,以致在上世纪中外的收藏界鲜少知悉此种锡币的存在。近年来依靠先进仪器的探测寻觅,在三发地区发现挖掘出土不少,这让我们得有机会进行收集研究,希望此文可以为东南亚各处矿业公司铸造的各类锡币添多一些资料,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只是根据自已所知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或有错误或不实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书目:
[1] 李骏译,〈鹿特丹民族博物馆藏西婆罗洲及邦加岛华人公司钱币〉,《亚洲钱币》总第19期,2007年
原文为T. D. Yih AND J. De Kreek, The Gongsi Cash Pieces of Western Borneo and Banka in the Ethnographical Museum at Rotterdam, The Numismatic Chronicle, The Royal Numismatic Society, London, 1993
[2] 刘伯奎,《华人公司兴亡史》,1989年
[3] 杨谦俊,《华工起义》,砂腊越华族文化协会,1996年
标签: